井冈山市红源文化培训中心欢迎您

井冈山市红源文化培训中心

热线电话

《红色传承》:讲好井冈山故事,弘扬红色文化

《红色传承》:讲好井冈山故事,弘扬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红色文化是一种重要资源。以井冈山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诞生的红色文化,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庐陵文化的特色之一。正是深厚的庐陵文化底蕴赋予吉安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赋予了庐陵大地上吉安人的忠烈、崇儒、浩然正气。也正因为此,才有无数的先辈跟随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积极投身革命、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短短的两年四个月里,牺牲的革命先烈仅有名有姓的先烈就达50078人、开国将领147位。无数的先辈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不朽的功勋。吉安是块红色的土地,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全市革命旧址旧居543处,占江西省的四分之一。因此,作为吉安市委机关报的《井冈山报》,理应在传承红色文化方面高举旗帜、引领方向。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再一次来到井冈山。他深情地说,“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强调最重要的是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要在弘扬井冈山精神上努力走在前列,创造新的经验”。

   同年9月25日,吉安市委书记明确提出了“三个站前列,两大战略任务”目标要求。为此,作为吉安市委机关报的《井冈山报》立即行动,着手成立以对接实现“三个走在前列,两大战略任务”为主要目的的周刊部,并于2017年1月1日正式创刊。其中的《文明周刊》,就是以努力实现“在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上走在前列”为主要办刊宗旨,周刊一开始就精心策划设立了《红色传承》《庐陵文化》等栏目。特别是《红色传承》栏目,经过几年的精心运作,已经形成独特风格,成为较有影响力的名专栏,受到各方的重视和读者的喜爱。 

红色热土上红色文化“鲜红”

    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原中央苏区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吉安市全境纳入原中央苏区振兴范围,迎来历史性的重大发展机遇。2019年,吉安13个县(市、区)分别被纳入井冈山片区、原中央苏区片区和湘赣片区,也就是全境被列入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挖掘、宣传这些故事,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红色传统,有利于我们在实现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上走在前列。井冈山报《红色传承》专栏以“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讲述井冈山斗争时期红色故事、红色文化、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为主旨,到目前为止,已经刊发了上百篇专栏稿件。主要作品有:

   《为每个孩子打上井冈烙印——井冈山实验小学努力打造传承红色基因全国样板纪实》:正是因为这篇刊发于2017年3月22日的通讯报道,周刊主编、也是《红色传承》专栏记者接触到了该校“红色长廊”讲解员余梓洋这个又红又专的红军后代家庭,这吸引着、激励着记者不断地关注、采访他们,感受他们一家在传承路上的喜怒哀乐,进而把《红色传承》栏目打造得越来越好。 

   《红军烈士谢桂标的传奇故事》:此稿奠定了井冈山斗争时期袁文才、王佐、谢桂标构建“三足鼎立”关系,互相依靠、互为屏障的战略地位。正因此,他们才能在多年的对抗地主和反动武装的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缅怀先辈业绩 传承红色精神——红军烈士谢桂标后代自发重走红军路》:2017年7月记者获悉红军烈士后代有意自发重走红军转战赣南路后,立即主动靠前,协助他们整理了当年谢桂标跟随红军转战赣南时的历程、路线,制作了路线图和两面鲜艳的主题红旗。此次重走红军路路程达1000余公里,计划行程7天。井冈山报记者特别策划了一场出征仪式,邀请井冈山干部学院、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大学及有关部门领导、专家等共同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小广场前为红军烈士后代出征壮行,记者本人还陪着他们走了小半程。

   《穿越七溪岭——重温沿路那些惊心动魄的红色故事》:2018年3月间,井冈山报记者又组织了部分学者、党员、红军后代,开展另一次重走红军路活动,从井冈山市新城镇新城大捷南门战斗遗址出发,用了五个多小时翻越七溪岭、望月亭,到达龙源口大桥战斗遗址,并形成了《穿越七溪岭——重温沿路那些惊心动魄的红色故事》长篇通讯稿件,引起较好反响。

   《井冈山精神“小红军宣传团”成立》:2017年以来,因为“井冈山上小红军”余梓洋的出色表现,引起了“井冈山精神宣传第一人”毛秉华老人的高度重视。经过几次试听,同台宣讲,他破格收余梓洋这个整整小了80岁的宣讲员为徒弟,那一年,毛秉华老人88岁,余梓洋8岁。之后,在毛秉华老人的亲自指导下,“小红军宣讲团”成立,余梓洋被任命为第一任团长。

    吉安的红色文化是如此丰富,可一直以来,吉安人民都忙于解决温饱、忙于脱贫、忙于发展经济,无暇顾及挖掘和传承。近些年来,随着脱贫攻坚的强力推进。借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特色小镇建设的春风,全市各地乡村广泛挖掘、利用红色资源,成为当地特色小镇建设的亮点和点睛之笔。

 

    井冈山大陇案山很好地唱响了“红圩坊”“卖油郎”的红色故事,打造大山里的“苏莲托”和生态康养小镇。井冈山新城镇新城村也借《十送红军》中“望月亭”“望红台”建设“望红小道”,并在着手建设“音乐小镇”。遂川草林红色圩场经过几次整治也已经初具规模,包括圩文化主题街区、圩文化体验景观轴、茶养休闲度假区、原乡聚落居住区、茶文化主题园等工程。遂川县的五斗江,既是革命红谣《十送红军》原创地,也是著名的五斗江战役发生地。横石村是红六军长征出发地,这里立起了红六军团西征主体雕塑,成为缅怀先烈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该镇也正在向着红色特色建设努力。

    此外,经专栏主编的牵线搭桥,音乐制作人吴颂今将《井冈山下种南瓜》手稿送给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收藏。吴颂今还表示,要支持井冈山建设一个南瓜音乐园,寻找一块地,种上全世界所有的南瓜品种,在旅游时段播放《井冈山下种南瓜》等红色经典。 

培树红色典型,助力专栏“扎根”

    井冈山报《红色传承》专栏以讲故事为主,讲好井冈山斗争的故事,讲好革命烈士的故事,讲好培育传承的故事。同时,为助力专栏走深走实,周刊以做好典型、培养写手为抓手,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7年2月间,井冈山报记者到井冈山实验小学采访该校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红色德育工作。采访最后,学校安排记者在该校“红色长廊”聆听了几个“小小讲解员”的红色讲解。当时三年级的小女孩余梓洋一下子就从几个烈士后代中脱颖而出扎进记者的心里。余梓洋讲她太姥爷谢桂标烈士的故事。那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对烈士的深情、敬仰,以及弘扬井冈山精神的坚定信念。通过多次的采访、报道,记者确定了他们一家是默默无闻宣传、弘扬井冈山精神信念最坚定、最执着、最原生态的普通一家。从4岁起,每到节假日特别是小井红军医院烈士遇难日、七一、八一等,在家人带领下,余梓洋总是风雨无阻地来到各景点,义务为群众讲红色故事,讲得好多游客都泪流不止,争着要和这个“井冈山上小红军”合影、加微信。讲解中,困了,打个盹,饿了,吃个面包,她从不喊累。她们一家的事迹感动着大家。《江西日报》《当代江西》杂志、江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也多次报道,连德国卫视也来拍摄。余梓洋与她妈妈都成为井冈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余梓洋的母亲、拿山小学陈平梅老师整理出版了两本红色书籍《残阳如血》《井冈红谣》。

   《残阳如血》主要讲述作为井冈山柏露梨树山农民自卫军首领的谢桂标,与扼守茅坪的袁文才、茨坪的王佐,互为犄角、互相策应,与反动武装不懈斗争的经历。“三足鼎立”关系的确立,填补了井冈山斗争的一项空白,之前,大部分群众只知道井冈山上有袁文才、王佐,不知有谢桂标这个人。但是,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和烈士陵园里,都有谢桂标的塑像和展橱。之所以没有广为人知,是因为谢桂标没有直系后人。谢家四兄弟,三个成为烈士,都没有留下后代,只有最小的弟弟活了下来。弟弟的小孩后来又因生活困难,入赘山口陈家,后代姓陈,所以少人问津。直到陈平梅稍长大后,谢桂标的妻子才将谢桂标生前的笔记传给她。经几十年的整理、采访,挖掘出这些鲜为人知的真相。《井冈红谣》则是这段艰苦岁月中红军官兵中流传的以客家山歌为主的革命红谣集,2018年获得国家音乐项目扶持奖励,是江西省唯一入选项目。这两本书也都是由《红色传承》专栏记者义务策划、包装。

   《红色传承》栏目就是报道这些沉重的、唤醒我们记忆深处伤痛的故事,激励我们坚定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行!告诫我们即使走得再远,也不能忘了来时的路! (作者单位为井冈山报社)

在线客服 X
  • 在线咨询时间
    工作日9:00-17:00
  • QQ在线咨询
  • 免费咨询热线
    0796-7165666
    0796-7072811